【养生】 老中医开出一张“处暑养生清单”
来源:汉方国药
|
作者:pro0ce2c3
|
发布时间: 2017-08-24
|
5982 次浏览
|
分享到:
今天正是处暑,它的来临把人们从酷热中解救了出来。据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处,去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将过去,到此为止了。
因此,除了根据天气变化增添衣物、晚上睡觉注意覆盖腹部外,还可以按摩肚脐,方法是先将双手掌心搓热,然后上下重叠放在肚脐上,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分别揉按100次。如果寒气积聚日久,病症顽固,还可以取粗盐(腌咸菜用的)0.5~1公斤,将盐炒热后装入毛巾缝制的口袋中,放在肚脐上热熨。 ︱防︱
处暑时节,由于气候渐干燥,很多人会感到早晨起床时嗓子发干,皮肤干燥,即使饮用一大杯水,也难以解渴。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“秋燥”。 “秋燥”是指在秋季发现的以干燥为特征的病变,分温燥和凉燥两种。处暑期间的“秋燥”属温燥,病症多表现为头疼、少汗、口渴、干咳少痰、咽干不适、手脚心热等,易与上呼吸道感染混同,这种具有明显季节性的不适,主要与久晴少雨、秋阳暴烈的气候有关。此外,处暑期间某些疾病,如支气管扩张、肺结核等,在 “秋燥”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。因此,处暑时节自我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预防“秋燥”。 对付“秋燥”,可以多喝开水、淡茶、豆浆等饮料以补水。另外,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也是润燥的重要环节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家中种些花或养鱼,也可早晚多往地上洒点水,或用湿拖把擦地等。如果在干燥的空调房中待久了,人体的津液自然会受到更大的损伤,引起皮肤干燥、舌红少津、毛发干枯、大便干结、口鼻咽干、胸痛干咳、少痰等症状。所以要远离空调多通风。同时,注意调节生活节奏和生活环境,防止过度疲劳和无节制的夜生活。上面提到的饮食调养也是防“秋燥”的好方法。
︱运 动︱
处暑入秋之后运动的好处在于,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,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,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,增加产热,提高人体对低温的适应力。中午由于室外天气仍然炎热,运动的时间适合选在早晚。运动的类型则可选择慢跑、登山等,景致自然,空气新鲜,于怡情中健身,“仁者乐山、智者乐水”,登山之乐,由来已久。处暑运动要以“不累”、“微汗”为标准,以便保持良好的精气神。对于经常待在室内的办公室一族,可利用办公间隙散散步,呼吸新鲜空气。 ︱情 志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