​​​神农店 0731-22233555

栗雨店 0731-28821919

当代名老中医养生的共同特点
来源: | 作者:pro0ce2c3 | 发布时间: 2019-03-26 | 584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有中医理论指导
 根据课题研究的材料显示,名老中医养生无论是在养生观 的形成,还是在养生方法的创获、养生经验的总结上,无处不闪 烁出中医理论智慧的光芒。名老中医的养生实践同他们的临床 诊疗活动一样,都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理性行为。在养生观的 形成上,对生命的认知、对健康的理解、对衰老与疾病形成的追 究,均与中医的生命观、健康观、疾病观一脉相承,互为印证。 在方法的创造发明与操作应用上,一术一法、一招一式都可以找 到理论的依据或文献的支撑,加以诠释说明。讲导引功法,知道 气血通畅的道理;讲调息静坐,懂得经络运行的通道;讲食疗药
膳,明白谨和五味、药食同源的精神。没有半点玄虚与神秘,可以 按中医理论把道理说得淋漓透彻。在经验的总结与知识的提炼 上,同样合乎中医的理论范式,遵守中医的理论诠释通则,实事 求是,客观准确,而不是神乎其神,欺世惑人。根据名老中医养 生文献数据库检索,在名老中医发表的724篇养生文章中明确 标有书名号的引书多达3 409处。其中,直接引用中医书2 518处, 涉及中医古籍302种。而引用《黄帝内经》就有1 412处,涉及《素 问》的篇章有47篇、《灵枢》的篇章有34篇。由此可见,名老中医 养生有着直接的中医理论指导和明确的文献依据。 
有临床实践依据 
名老中医养生方法的来源,无外5个途径:一为古籍文献记 载;二为世代家传;三为民间方法收集;四为临床诊疗总结;五 为个人体悟创造。但是,从本课题收集的研究资料证实,无论 是哪种途径获得的方法,名老中医都能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加 以验证、调整、修正,直至适合于个人并认为是达到了完美的程
度,因而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修炼。也就是说,名老中医养生 总是与临床诊疗联系在一起。有许多方法和经验甚至是直接来 源于临床实践的。如吕仁和的糖尿病保健操,就是吕教授在长期 的糖尿病诊疗研究中,根据糖尿病的各期特点创编的一套针对 性很强的保健体操,对于糖尿病的病程控制和并发症预防有着 明显的效果[1]。又如曹月英大夫的护肝食疗方 [2],是“经过大量 的临床实践,摸索出一些比较有效的保肝护肝食疗方,既能适 当地补充糖、脂肪、蛋白质、维生素、微量元素,又可以增强机体 免疫调节功能。因此,保肝护肝食疗方,是辅助治疗各型慢性肝 病的有效方法”。同样,李佩文大夫针对癌症患者的饮食特点创 制的一些食疗方,也是以长期的临床实践为依据的[3]。因此,本 课题研究所挖掘、整理的名老中医的每一个养生方法,都可能 是历经几十年的体悟和心得总结,都是经过大量、长期的临床 实践检验的有效方法,是难能可贵的经验之方。尤其是来自那 些年高寿长的独家经验,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智慧财富
自觉自主意识强 
名老中医养生显示出高度的理性。这种理性除了前述的中 医理论指导外,自主意识强烈也是突出的特点。 自觉养生,是名老中医养生的普遍追求。可能是职业的关 系,出于对生命认知的高度一致,都能把敬畏生命、珍惜生命当 做养生的前提。许多名老中医都论述到,人生只有一次,而且时 光短暂,因此珍惜生命、爱护生命、调养生命,就成了生命过程中 的一种自觉行为。正是有了这种自觉性,才会使许多名老中医几 十年如一日,持之以恒,从不间断懈怠地进行某种方法的修持。 有的名老中医原本体弱多病,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,懂得调养保 护可以强身健体、延年益寿的道理,因而对养生有着常人难以置 信的执着。自信养生能改变体质,只要坚持,自会有效。像李少波 先生发明真气运行法,修炼六七十年,彻底改变自己瘦弱多病的 体质,活到102岁,不能不说是自信的结果 [4]。 自主养生,就是完全按照个人适合的情况来调护生命,而 不是人云亦云,赶时尚潮流,这又是名老中医养生不同于世俗 养生的一个特点。不论是哪种途径获得的养生方法,名老中医 都能从自己的体质生理状况出发,加以改善调整,使之适合自己 的情况。尤其是名老中医的临床养生指导方案,几乎都强调个 体的差异性,强调个体的自主性,即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 性,自主养生而不是被动养生。如国医大师伍炳彩,二十来岁就 血压很高,自称是高血压的老对手,有着近六十年的高血压调 摄史。他的调养经验是,思想上既不轻视,也不恐惧,而是坦然 应对,精神宁静,一辈子不争名不争利,不发怒不发愁;饮食上 清淡自约,不抽烟不喝酒,不喜辛不嗜茶;起居上生活规律,行 为有度,不妄劳不熬夜,不逞强不蛮干。同时,长期坚持梳头、 泡脚及适时的药物调理,因而血压始终在可控范围内,没有出 现大的波动,也没有发生什么险情。自主养生的最大优点就是 充分调动养生者个人的积极性、自信心,尤其在形神兼养方面, 往往能达到出奇的效果。
能辨人辨体养生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突出特色,辨体养生也是中医养生的 独到之处。尤其是名老中医在制定临床养生指导方案时,往往 能根据患者的体质、现病阶段、现病证候,因人因体因证给予 具体的养生指导。突出的例子是,王琦教授的《中医体质学》和 《中医治未病解读》,不仅对辨体治疗有详尽的介绍,而且对 “体质养生与预防”“体质与治未病”也有非常系统而又精深 的论述、对平和质和各种偏颇体质的养生调护、以及对各种特 殊人群的治未病问题,均提出了非常全面的养生与治未病的指 导方案[5-6]。本课题研究的名老中医,虽然不是每一个都是按照 九种体质的划分法来制定养生方案,但大体上都能按照阴虚、 阳虚、气虚、血虚、痰湿等体质类型来给予养生指导。而且在中 老年养生保健方面,名老中医的辨体养生更具操作性和实用 性,许多养生方法均具有简便廉验及安全可靠的特点。如原明 忠认为,人之养生首先要辨明所属体质[7]。体质决定是否发病, 人体受邪之后,由于体质不同,发病亦不同。体质衰弱,正气内 虚,则易于发病。如脾阳素虚的人,稍进生冷油腻之物,便会发 生泄泻;而脾胃素来强盛的人,虽食生冷油腻,仍不发病。养生 就是根据自身体质选用不同方法,切不可千篇一律。原老把常 见体质归纳为:阳虚,平时怕凉,易腹泻;阴虚,头晕,手足发 热;气虚,易感冒、内脏下垂;血虚,贫血、妇女月经少、色淡闭 经;湿热,体胖、舌胖边有齿痕、苔黄腻、脉滑;实火,口干、目 赤、大便干等。养生者可根据不同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。 此外,名老中医在辨体养生时,还同时考虑到不同的地理 环境、四时气候对人体的影响,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,表现出 灵活变化的特点
注重保健抗衰老
 名老中医养生的着眼点,主要集中在抗衰老与中老年养生 保健的问题上,这可能与名老中医群体本身的年龄相关。根据 课题信息采集模板提供的80名名老中医开始注重养生时间的 统计,平均年龄为47岁。按照中医“人年四十,阴气自半”及古俗 “五十为老”的说法,名老中医普遍在中年或老年初期就开始 注重养生,许多名老中医都十分重视张景岳关于“人于中年左 右,当大为修理一番,则再振根基,尚余强半”的观点,对衰老 的对抗与超越是名老中医人生计划中较早预设的问题。因而, 名老中医不仅对衰老的理论认知有所突破,有所发展,而且在 延缓衰老,寻找抗衰老的途径与机理,保持体力精力的旺盛方 面能密切关注,并拿出许多具体的方法方案来。如林世炘先生 根据多年的验证经验,创拟了清滋肝肾、调和血脉的“安老四 方”[8]。一为“乌芝汤”,养肾固阴,平肝熄风,用于治疗肝肾不 足,上盛下虚.眩晕耳鸣.失眠多梦等证,药用制首乌、黑芝麻、 桑椹、小黑豆、五味子、枸杞子、白菊花、夏枯草等;二为“丹柏 汤”,益肾宁心,和营通络,用于治疗头晕目眩、胸痹心悸、腰脚 少力、四肢麻木等证,药用牡丹皮、紫丹参、侧柏叶、生地黄、 地骨皮、炙桑皮、陈皮、茜草、炒槐米等;三为“壮志汤”,强健筋骨,滋肾益髓,用于治精髓不足,溲涩便秘,腰酸膝冷,行步 少力等征,药用桑寄生、杜仲、怀牛膝、山茱萸、菟丝子、五味 子、怀山药、肉苁蓉、沙苑蒺藜等;四为“轻健汤”,清利痰湿. 醒脾化浊,适用于体丰面白、嗜食肥甘、舌淡苔腻,脉象濡缓之 人,药用法半夏、陈皮、茯苓皮、炙甘草、炒薏苡仁、焦楂肉、佩 兰草、藿香、茵陈蒿、泽泻、六曲等。据统计,在信息模板收集的 养生药方中,延年健体方有70多首,而文献数据库中的延年方 多达300多首。这些药方,有的是多人推崇,有的是个人长期服 用,是中医抗衰老重要成果,是名老中医抗衰老的智慧结晶, 值得珍视和进一步整理研究。 
注重养生防疾病 
“治未病”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所在,也是名老中医养生 保健的核心内容和普遍的价值追求。本课题研究发现,围绕中 医治未病的问题,许多名老中医就健康、亚健康、疾病的认知以 及对正气、邪气的理解,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看法。有关治未病 的理论认识、临床指导意义和养生学价值,形成了非常丰富的理 论成果。不仅丰富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宝库,也为进一步探求中 医治未病的有效措施和途径提供了技术基础和工具方便。如邢 月朋以“治未病”指导个人的养生,主张未病要先防,平时非常 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,除每年定期体检外,只要身体稍有不适 便及时检查,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理。正是在这种谨小慎微的观念指导下,随时调理,邢老身体一直保持健康。特别需要指出 的是,研究中涉及的139名主要研究对象,平均寿命已经达到80 岁,最高的已经达到103岁,他们的长寿事实,本身就说明了中医 养生治未病的效果和成就,足以为世人学习,是养生保健长寿 延年的楷模。同时,也说明推广名老中医的养生经验,对于促进 社会发展,建设和谐健康中国,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。

×
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