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所作为,相反人活着应该有所追求,在追求中不断 认知并体现自身的价值, 多为社会、 为他人尽心出 力,多干实事,则自会使心情舒畅、心态平和。 2 世间名位与财色,合法合理合情享 养心第二个原则, 是对世间的名位与财色秉持 正确的态度。魏晋养生家嵇康曾言善养生者当“清虚 静泰,少私寡欲”,同时道明“养生有五难:名利不去 为一难,喜怒不除为二难,声色不去为三难,滋味不 绝为四难,神虑精散为五难。 ”养生当虚怀安泰,少 有私欲,私欲便是诸如对名利、财色的追逐,而养生 五难中的第一难却偏又是世人无法舍弃名利等身 外之物。 诚如司马迁在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中所言: “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”,世人 太多追名逐利,或贪图钱财地位,或沉醉美色皮相, 绞尽脑汁,营血暗耗,难免舍本之末,导致心力交瘁, 百病丛生。 需要说明的是, 老中医所言去名利并非让人完 全无欲无求,而是要在个人与集体面前要把握好度, 舍一己私欲而长怀苍生之大念。 老中医强调常人应 当保有一定的欲望,有所追求,要心怀天下,为医者 尤要有“誓愿普救含灵之苦”的信念。 这种大欲要胸 中常怀,至于其他仅关乎个人的身外之物,老中医则 一直坚持九个字,“看得开,想得通,放得下”。对于俗 世之物,是否就应当避之唯恐不及呢? 非也。 子曰: 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;贞妇爱色,纳之以礼。 ”事实 上,名利、地位、钱财、美色,并无对错善恶之分,倘 若取之有道,用之有节,则于己身心愉悦,于人亦可 起到正面模范作用,可谓善莫大焉。何为有道?在乎 发于法,符于理,合于情。 何为有节? 在乎淡然处之 不贪求。唯此,则心可安,气血可顺,百病不生。倘若 无道而取之,或五志过极化生疾病,或往往因自身之 “无道”而产生忧虑、焦躁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脏腑 功能。 老中医常言人活着要有所追求所以做事要 “高 调”,要怀一颗入世之心,但对于世间名位与财色,要 淡然处之, 做到合法合情合理地享受世间之名位与 财色,才能令人心安。人心一安,则内易“和”,内“和” 则不易病。 3 过度贪求必招损,获取一分十赔偿 养心的第三大原则,也是佛家五戒之首,即戒贪 念,节欲以养心。 要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,过度贪求 某事物,对养心是第一大忌。如《周易》之第一卦为乾 卦,气九五之爻爻辞乃“飞龙在天,利见大人”,表吉 祥之意。而乾卦上九爻之爻辞乃“亢龙有悔”。“亢”乃
极高而干燥之意,此言之大意为:“龙飞到了一个高 而干燥的极点处,进退两难,因而后悔。 ”为何在好 状态上更上一层楼反而不好呢? 因为任何事物发展 到极限时,都会产生变化,往往一件好事因做得太 过,可能变成坏事。人有少许的欲望,是好事,因为少 量欲望能使人奋进,从而促进自身发展。 但欲望过 强,贪求太过,其结果可将本光明的前途毁于一旦。 需明白过度贪求前期虽可获小利,但待到贪求欲过 度而无法收手之时,一旦被擒住,日后的所有机会可 能都会随贪欲付之一炬,其代价之大,较之获利,远 胜十数倍。 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中有“嗜欲不能劳其目,淫 邪不能惑其心,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”的论述,《春秋 繁露·循天之道》中则言明“仁人之所以多寿者,外 无贪而内清静,心和平而不失中正”。 老中医幼时初 入医门便起誓绝不挟医图财,平时以“养得胸中无一 物,其大浩然无涯。 有欲则邪得而入,无欲则邪无自 而入。 且无欲则所行自简,又觉胸中宽平快乐,静中 有无限妙理”自勉,克己修知足常乐心。如何戒贪念? 老中医以身作则,制定《医师规》[,告诫弟子对待万 事万物切忌贪求过度,“严禁过度医疗、严禁谋取不 正当受益”,当树立致中尚和的价值取向、大医精诚 的人格追求,这与我国当前推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在价值诉求、文化传承及体系构建上相契合。 此外,戒贪为佛家五戒之首,因而佛家给出了很好的 方式方法,即禅定也。 禅者,止观也,它是指在寂静 的心态下冥想。 定即定心,修炼者要枷跌坐,气沉下 腹部,静数呼吸,不妄作想,从而外禅内定,专注一境 进入“禅定”的境界,即现在常说的“打坐”“入定”,也 类似于瑜伽中的冥想。 在佛家看来,人心若菩提 树,本来无一物,只是受到外界各种诱惑才导致心念 妄动而沾惹尘埃,从而产生无尽的烦恼甚至疾病丛 生。 通过禅定可使人内心清净,摒弃贪念,从而精神 内守不涣散,身心康健以长寿。 4 淡然面对浮与沉,量力而行身心安 淡然面对浮与沉,量力而为是养心的第四大要 点。 老中医以岳麓书院楹联“是非审之于己,毁誉听 之于人,得失安之于数”自勉,即便行到水穷处,亦能 坐看云起时,笑对人生沉与浮。 要明了人生浮沉乃 常事,顺境要看淡,不骄傲、不炫耀;逆境亦淡然,不 沉沦、不堕落。 尤其不应将人生的沉浮扩大化,使其 成为心理负担。 若因沉浮之事影响自身情志,则情 志不调,情志失调则脏腑功能不和,脏腑功能不和则 人病。 因此,心中不能淡然面对人生沉浮也是违背 养生原则的。 恰如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云:“恬惔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