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中医一直都受老百姓推崇,现在“重西轻中”现象严重,根源在于看中医难获得预期疗效。曹可仁坦言,我国中医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,体现为中医人才缺乏。中医成才难,是人才缺乏的一个方面。但更重要的是,甘于清贫、耐得住寂寞,自愿传承祖业的人越来越少。
曹可仁义诊时发现,乡下的老中医基本是“去世一个绝一户”,传承下来的医书很多也被毁弃了。“现在中医的子女不愿学中医,很多特色流派后继无人。一是因为中医的地位低,农村医保与中医也毫无关系;二是因为干中医收入低,赚不到钱”。
而中医院的很多中医被曹可仁称作“类中医”,虽然拥有中医职称,但他们既不能用中医的方法发现疾病,也无法评价其治疗效果这从根本上说,中医院的一些中医已经舍弃了中医思维,变得不中不西。
曹可仁说:“舍弃中医思维的,不仅是中医院的一些中医,还包括中医教育。跟师学徒是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方式,中医的很多精髓只能心授,不可言传。一些名中医,往往与中医世家的家庭背景和长辈长期的言传身教分不开。而在现在西式管理的中医院,中医已无真正的临床基地。”
曹可仁进一步说,把理论和实践体系完全不同、临床方法和评判标准迥异的中医和西医结合办学,或用培养西医的模式和标准培养中医,容易从源头上就将中医西化了。另外,把《伤寒杂病论》《本草纲目》等中医经典当作选学是万万不行的,中医经典好比数学的方程式,是中医疗效的基础,不能不学。
中药制剂审批难制约中医创新
中药制剂审批难,并且只能院内使用,是目前制约中医院创新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。“中医自古是前店后场的模式,前面开店,后院自己制剂。自新的《药品管理法》出台后,这一局面改变。尤其是国家实施GMP标准以来,很多医疗机构的制剂室就关闭了,因为要达到GMP标准很难,需要的投入很大。”曹可仁说,现在河北沧州30多家中医医疗机构中有制剂室的不到10家。
“根据我国中成药以成本加成的定价方法,生产制剂只有5%的利润,不允许卖高价,根本没有考虑中药的知识价值和内在质量。这导致中医院院内制剂进一步萎缩。”曹可仁建议,基于知识产权相关理论,对中成药在品牌价值、知识价值和传承价值等方面设置加成标准。“中药制剂的萎缩势必影响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。一些老中医宁可把珍贵药方带到棺材里,也不愿给别人。因为方子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尊重。”曹可仁还指出,现在中药制剂不管临床疗效有多好,都只能院内使用,不能向外推广使用。制剂室的经济社会效益发挥不出来,这也影响了中医药的科研创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