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养生】 老中医开出一张“处暑养生清单”
来源:汉方国药
|
作者:pro0ce2c3
|
发布时间: 2017-08-24
|
5974 次浏览
|
分享到:
今天正是处暑,它的来临把人们从酷热中解救了出来。据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处,去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将过去,到此为止了。
白头更世事,青草印禅心。
——苏泂《长江二首》
今天正是处暑,它的来临把人们从酷热中解救了出来。据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处,去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将过去,到此为止了。
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:“一候鹰乃祭鸟;二候天地始肃;三候禾乃登。”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;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;农作物也开始成熟起来。
处暑,一个美好的节气,一个由热转凉过渡的节气。白居易的“离离暑云散,袅袅凉风起”,描写的就是处暑时节。天上的云彩疏散自如,再也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成朵成块了。天地自然,四季更替,不会永远处于一种状态,总是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。在这夏秋之交,正好梳理一下由暑热带来的纷乱心绪,收神敛气,顺应秋的养收之机,抛开夏日的透支与火热,在处暑的带领下,过渡到沉静、积蓄的阶段。
︱处 暑 习 俗︱
「放河灯」:河灯也叫“荷花灯”,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,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,任其漂泛。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。
「开渔节」:对于沿海渔民来说,处暑正是渔业收获的时节,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,鱼虾贝类发育成熟。从这一时间开始,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。每年处暑期间,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。
「吃鸭子」:老鸭味甘性凉,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,做法也五花八门,有白切鸭、柠檬鸭、子姜鸭、烤鸭、荷叶鸭、核桃鸭等。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,一般处暑这天,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。
︱吃︱
宜增咸酸减辛辣
处暑时要重视养肺,在饮食方面应适当多吃咸味、酸味的食物,少吃辛辣食物。比如可以多吃些西红柿、山楂、乌梅等。如果早晨起来感觉口干咽干,可喝点淡盐水。中医有“朝朝盐水,晚晚蜜汤”的说法。早上喝淡盐水,洗肠又解毒,而且有少许消炎作用,可润肠胃通大便;晚上喝蜂蜜水有助于美容养颜,并可补充各种微量元素,很适合在处暑时饮用。
多食滋阴润肺食物
处暑时天气较干燥,燥邪易灼伤肺津,因此此时节宜多食具有养阴润肺作用的食物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蜂蜜。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载蜂蜜:“清热也,补中也,解毒也,止痛也”。蜂蜜有养阴润燥、润肺补虚、润肠通便、解药毒、养脾气、悦颜色的功效,因此被誉为“百花之精”。 睡前食用蜂蜜,可以改善睡眠,使人尽快入睡。银耳亦是养阴润肺佳品。中医认为,银耳味甘淡性平,归肺、胃经,具有润肺清热、养胃生津的功效,可防治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、口燥咽干、失眠多梦等病症。除此之外,还可多食用梨、百合、芝麻、牛奶、鸭肉、莲藕、荸荠、甘蔗等滋阴润肺食物。
︱睡︱
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而发生转换。这期间中午气温仍然很高,早晚温凉,暑湿较重,中医称暑困脾。暑湿容易让人烦躁不安,情绪起伏较大,因此容易引发失眠,造成身体免疫力低下,疾病滋生,也有“秋老虎”源头的说法。此时起居作息要相应地调整,最重要的是运用正确的方法科学睡眠,达到处暑时节睡眠养生的目的。
睡眠养生是指通过充足、高效睡眠达到保养性命,补气养精调神,防衰的目的。据《笠翁文集》记载:“养生之诀,当以睡眠居先。睡能还精,睡能养气,睡能健脾益胃,睡能坚骨强筋”。
最好的睡眠时间应该在23点以前上床,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。中医睡眠机制为阴气盛则寐(入眠),阳气盛则寤(醒来)。按照《黄帝内经》睡眠理论,夜半子时为阴阳大会,水火交泰之际,称为“合阴”,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,阴主静,所以夜半应长眠。就如同植物吸收阳光的能量,夜里生长,所以夜晚在农村的庄稼地里可听到拔节的声音。人类和植物同属于生物,细胞分裂的时间段大致相同,错过夜里睡觉的良辰,细胞的新生远赶不上消亡,人就会过早的衰老或患病,人要顺其自然,就应跟着太阳走,即天醒我醒,天睡我睡。
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,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,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。此时人们应早睡早起,保证睡眠充足,每天应比夏季多睡1个小时。早睡可避免秋天肃杀之气,早起则有助于肺气的舒畅。午睡也是处暑时的养生之道,通过午睡可弥补夜晚睡眠不足,有利于缓解秋乏。午睡对于老年人而言尤为重要,因为老年人气血阴阳俱亏,易出现昼不精、夜不寐的少寐现象。古代养生家说:“少寐乃老人之大患”,《古今嘉言》认为老年人宜“遇有睡意则就枕”,这是符合科学养生观点的。
︱穿︱
“春捂秋冻”是古人根据春秋两季气候变化特点而提出的穿着方面的养生原则,但在现实生活中,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,不能死搬硬套。
“春捂秋冻”之意,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,以利于收敛阳气。因为热往外走之时,必有寒交换进去。处暑时节,正值初秋,暑热尚未退尽,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,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,以便使机体逐渐适应凉爽的气候,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。
当然,“秋冻”还要因人而异,老人和孩子的正气弱,既怕冷又怕热,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,更应及时增减衣服。“秋冻”不仅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服,还可引申为秋季的其他养生保健方面,如睡觉不要盖得太多,以免导致出汗伤阴耗津。尤其是冷水浴,是符合 “秋冻”的有效方法,应长期坚持。“秋冻”还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,添衣与否应根据天气的变化来决定。初秋时节,天气变化无常,“一天有四季,十里不同天”,“若要安逸,勤脱勤换”,因此,应多备几件秋装,做到酌情增减,随增随减。
︱护︱
进入处暑,早晚温差开始变大,肠胃易受刺激。大多数人都知道“寒从脚下生、养生先养脚”的道理,却忽略了此时处暑养生应该注意防护的是腹部。夜寝时更应关好门窗,腹部盖薄被,注意保暖,以防止秋风流通受凉。
另外人的肚脐也很容易受寒。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,皮下没有脂肪组织,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,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,并且最容易穿透弥散。若防护不当,比如晚上睡觉暴露腹部,或者年轻爱美的女士穿露脐装,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。如果寒气直中肠胃,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呕吐,如果天长日久,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部位,还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,如男性的慢性前列腺炎、前列腺增生、阳痿,女性的痛经、月经不调,严重的还可出现闭经、不孕。
因此,除了根据天气变化增添衣物、晚上睡觉注意覆盖腹部外,还可以按摩肚脐,方法是先将双手掌心搓热,然后上下重叠放在肚脐上,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分别揉按100次。如果寒气积聚日久,病症顽固,还可以取粗盐(腌咸菜用的)0.5~1公斤,将盐炒热后装入毛巾缝制的口袋中,放在肚脐上热熨。
︱防︱
处暑时节,由于气候渐干燥,很多人会感到早晨起床时嗓子发干,皮肤干燥,即使饮用一大杯水,也难以解渴。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“秋燥”。
“秋燥”是指在秋季发现的以干燥为特征的病变,分温燥和凉燥两种。处暑期间的“秋燥”属温燥,病症多表现为头疼、少汗、口渴、干咳少痰、咽干不适、手脚心热等,易与上呼吸道感染混同,这种具有明显季节性的不适,主要与久晴少雨、秋阳暴烈的气候有关。此外,处暑期间某些疾病,如支气管扩张、肺结核等,在 “秋燥”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。因此,处暑时节自我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预防“秋燥”。
对付“秋燥”,可以多喝开水、淡茶、豆浆等饮料以补水。另外,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也是润燥的重要环节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家中种些花或养鱼,也可早晚多往地上洒点水,或用湿拖把擦地等。如果在干燥的空调房中待久了,人体的津液自然会受到更大的损伤,引起皮肤干燥、舌红少津、毛发干枯、大便干结、口鼻咽干、胸痛干咳、少痰等症状。所以要远离空调多通风。同时,注意调节生活节奏和生活环境,防止过度疲劳和无节制的夜生活。上面提到的饮食调养也是防“秋燥”的好方法。
︱运 动︱
处暑入秋之后运动的好处在于,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,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,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,增加产热,提高人体对低温的适应力。中午由于室外天气仍然炎热,运动的时间适合选在早晚。运动的类型则可选择慢跑、登山等,景致自然,空气新鲜,于怡情中健身,“仁者乐山、智者乐水”,登山之乐,由来已久。处暑运动要以“不累”、“微汗”为标准,以便保持良好的精气神。对于经常待在室内的办公室一族,可利用办公间隙散散步,呼吸新鲜空气。
︱情 志︱
时至处暑,“露蝉声渐咽,秋日景初微”,秋意渐显。中医讲究“秋收冬藏”,尤为重视精神调养。由暑入秋的过度阶段,阳气收敛,人也要适应节气变化,收敛神气,宜安静性情,忌情绪大起大落,可以通过聆听舒缓音乐、练习书法、钓鱼等集中神志、安定内心的活动实现精神内养。
︱按 摩︱
难以入睡或易于惊醒,或睡眠持续时间短于正常(早醒)或睡眠不深,统称为失眠。失眠原因很多,但主要由神经衰弱而致。这里介绍几个简单易行的自我按摩方法。
天门开穴法
两拇指指腹紧贴于印堂穴(位于两眉眉头之间),双手余指固定头部二侧。左拇指先自印堂穴垂直向上推移,一直推至发际正中直上1寸位置,然后两拇指呈左下、右上,左上、右下同时交替推摩。手法由缓至速、由轻至重,反复推摩约1分钟。
百会穴点按掌摩法
用右手拇指尖在百会穴(头顶正中心)点按,待局部产生重、胀、麻感后,即改用拇指腹旋摩,如此反复交替进行约30秒,紧接着用掌心以百会穴为轴心,均匀用力按压与旋摩约30秒。
膻中穴按摩法
坐姿,用两手中指重叠,按住膻中穴(位于前正中线第四肋间隙处),呼气并数1、2,渐渐用力,数3时强按穴位,吸气并数4、5、6,身体放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