​​​神农店 0731-22233555

栗雨店 0731-28821919

医林杂谈:“抓药”的由来
来源: | 作者:神农中医馆 | 发布时间: 2019-08-07 | 2800 次浏览 | 分享到:
抓药,是中医按药方配药的一种说法,司药人员(专门负责付给患者药品的医务人员)会拿着戥子,按照药方到身后的药柜上依次拉开抽屉取药。戥子学名戥秤,是一种宋代刘承硅(据传)发明的衡量轻重的器具。属于小型的杆称,是旧时专门用来称量金、银、贵重药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。

看完中医拿着处方去医院药房或药店配药时,我们习惯叫“抓药”。平时家里要是有人想喝中药调理下身体,也习惯说去药店“抓点中药”来调理调理。中药为什么要“抓”呢?


抓药,是中医按药方配药的一种说法,司药人员(专门负责付给患者药品的医务人员)会拿着戥子,按照药方到身后的药柜上依次拉开抽屉取药。戥子学名戥秤,是一种宋代刘承硅(据传)发明的衡量轻重的器具。属于小型的杆称,是旧时专门用来称量金、银、贵重药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。


戥(děng)秤


“抓药”一词说来话长,距今已有一千多年,与唐代孙思邈有关。


人称“药王”的孙思邈,是唐代著名医药学家。他自幼聪颖好学,自谓“幼遭风冷,屡造医门,汤药之资,罄尽家产”。长大后,精通医术,著有传世之作《千金方》等。


据传,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。无论走到哪里,只要有好的药材,他都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,或进入深山老林,或攀登悬崖绝壁,或穿越河川峡谷。
因为药王每次采的药材颇多,各种药材不能混放串味,否则会影响药材功效。于是,孙思邈想了个办法,在衣服和裤子上缝了很多小口袋,凡采到一种药材,就装到一只小口袋里,以便采药途中行医时方便用药。
孙思邈采药走到哪里,行医治病就到哪里。每次诊病后,都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药来,所以人们把它叫做“抓药”。

  

后来,人们开药店也仿照药王的办法,将药柜内做成一个个的小抽屉,小抽屉里再隔成三个或四个方格,来贮藏放置各种药材。这种“抽屉”叫百子柜。每个抽屉正面都会刻上药名,以便配药。而取药的手法,则千百年来未变,如果是位熟练的老药工,只要在小格里用手一撮,用戥子一量,份量就能分毫不差。直至今天,病人到中药店买药时,仍习惯叫“抓药”。

×
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