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6日,迎来今年的农历立夏。此时“斗指东南,维为立夏,万物至此皆长大,故名立夏也。”

中医认为,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,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关联、相互通应的。
立夏之后,暑热渐盛,自然界迸发出蓬勃旺盛的生机,人体的心气也渐盛,养生的原则逐渐从护肝转变为养心。此时应如何做好立夏养生,以适应炎炎夏日呢?
立夏宜夜卧早起加午间小憩。夏季日出早、日落晚,阳气旺盛。人顺应天地自然,起居方面应该适当早起,增加白天的活动时间。
这里的“夜卧”是相对于秋冬入睡时间而言,并不是建议人们熬夜晚睡,是指不应该超过晚上11点。因此,在保障睡眠时间的前提下,适当地“早起”。
由于白昼变短,夜间睡眠时间相应减少,而夏季气候炎热,人容易疲倦,午间气温高、阳光烈,同时也是阴阳转化的时间。因此建议人们在进入立夏之后,午间适当休息,调整状态,清心宁神,有助于恢复体力,养护心阴。
立夏养生还应重视的一点就是静养。立夏后,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。因此,立夏养生要做到“戒躁戒躁”,切忌大喜大怒,要保持精神安定、情志开怀、心情舒畅、安闲自乐、笑口常开。还可多做偏静的文体活动,如绘画、钓鱼、书法、下棋、种花等。
立夏后,随着气温升高,人们容易出汗,中医认为“汗为心之液”、“气随津脱”,要注意不可过度出汗,导致机体津液和阳气受损。运动后要适当饮温水,及时补充水分。
对于夏季运动的原则,《黄帝内经》提出的建议是“无厌于日”。意思是不要“厌恶”阳光,要顺应阳气向上、向外的运动趋势,多与阳光接触,增加户外活动,不能为了“美丽”过度防晒。如长期在有空调的室内不愿外出,这与自然界阳气升发的规律相违背,不利于健康。
建议在清晨、傍晚等气温、光照合适的时候,可选择相对平和的运动锻炼,如太极拳、散步、慢跑等。
立夏后,养护脾胃,最好能多进稀食,吃粥喝汤,这样既能生津止渴、清凉解暑,又能补养身体。
此外,新鲜蔬菜、水果能补充足够的维生素、水和无机盐。在食物中,清热利湿的食物有西瓜、苦瓜、桃、乌梅、草莓、西红柿、黄瓜、绿豆等,这些都有一定消暑作用。
而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食物,最好不要急着吃,应在常温下放一会儿再吃,且一次不要吃得太多,特别是老年人、儿童及有慢性胃炎、消化不良的人更应少吃或不吃。
(一)玄参炖猪肝
原料:玄参15克,鲜猪肝500克,菜油、酱油、生姜、细葱、白砂糖、料酒、湿淀粉适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