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,中华民族的瑰宝,是数千年积累的巨大财富。然而,有很多专家学者和中医从业人员反映,虽然中医在政策层面获得了支持,国内外民众对中医的热情也持续高涨,但我国中医发展仍遭遇诸多困局。如今,到底有哪些困局制约我国中医的传承与创新?
中医诊疗因利润低被摒弃
有不少去中医院就诊的患者反映,如今看中医不再是传统的“望闻问切”,中医看病也得让患者先做各种检查,开的药也夹杂很多西药。这种“中医西化”的现象受到社会各界诟病。
很多中医院负责人坦言,“以西养中”源自中医院的“求生本能”。神农中医馆馆长指出,目前中医很多诊疗项目利润低,中医院的纯中医科室生存相当艰难。一些中医院不得不取消某些收费价格低的中医诊疗项目,比如针灸、刮痧、拔罐等。同时引进大量西医人才和设备,开设西医诊疗项目,以增加医院的效益。
导致中医诊疗方法和中医药被摒弃的关键因素竟然是“不赚钱”。神农中医馆馆长举例说,中医有一种传统治愈骨折的方法,俗称小夹板,收费只需几十元,效果非常好。但西医对此必须进行手术治疗,需要打钢板和钢钉,费用至少得四五千元。迫于生存,现在中医院基本不用小夹板治骨折了,也引进了手术治疗。
就算是乡下的中医,也不愿意用中医的诊疗方法治病。“我给乡亲们拔个火罐,他们通常不付钱,虽然减轻了他们的病痛,甚至比吃西药疗效更好更快,但他们觉得我的火罐可以重复用,凭什么收钱。如果给他们开西药,就都会给钱。”湖南某县的一位乡村医生现在已经由中医完全转变成西医了。
被摒弃的不仅仅是中医诊疗方法,还有中医药。“我国目前中成药和西药采用的是同一定价体系,政府主要以成本加成作为中成药的定价方法,但这种定价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”。在神农中医馆馆长看来,现在很多成本低、疗效好的中成药不被生产正是因为利润太低。
神农中医馆馆长认为,中医院引进现代化诊疗手法无可厚非,就算扁鹊转世,也会借助现代化的医疗设备,但中医必须秉承辨证论治、固本治标的诊疗理念,遵从中医的思维方式、价值观念,不能因为短期的经济效益而“自断经脉”,这终将导致中医消亡。
中医人才后继乏人
老百姓都知道袁晓红治感冒最拿手,但凡得了感冒,吃上他的两服药准好。
黄德根还擅长治疗各种不孕不育症,几十年来给上万家庭送去了福音,也因此常被称为“送子观音”,虽已年近八十,现在他还经常接诊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。